春日的阳光洒落在长安大学校园,宽敞明亮的会议室内,中—乌交通学院筹备视频会议气氛热烈。2024年10月,长安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签署联合共建中—乌交通学院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中乌两国在交通领域的教育交流、科技合作与文化交融。目前,中乌双方已就该学院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培训等关键事项达成共识,筹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建设中—乌交通学院是长安大学推动交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学校紧密对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业特色优势,持续推进开放办学,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全球交通领域技术合作、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搭建起广阔平台。
汇多方资源 共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立足建设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学院,2020年,长安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联合成立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汇集中爱两校六学院的优势学科资源和师资力量,致力于培养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创新型“新工科+大交通+国际化”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
“该学院参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打造教学及办公设施,依托长安大学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开设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三个专业。”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院长张久鹏介绍。
为给学生提供浸入式国际化教学氛围,长安大学选派国家级人才担任该学院专业课教师,并选聘50余名海外博士开展双语教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选派20余名专业课教师并配备博士生助教常驻学院。同时,该学院还创新设立“外方课程+中方青年教师”协讲制度,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青年教师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已培养3届毕业生共计544人,整体深造率68.2%,国(境)外深造率37.9%,其中89.3%的学生前往QS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深造。学院学生参与校级以上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20余个,获国家级和国际奖项177项,省部级奖项95项,高素质交通人才培养成效初显。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积极培育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长安大学一直在行动。推动成立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积极筹建非洲第一所交通大学——尼日利亚中非交通大学,与法国高等信息工程师学院联合开展中法人工智能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一个个合作项目陆续推出,助力提升我国交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全方位服务 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
来华留学教育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高校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承担援外教育的高校之一,长安大学自1956年首次招收来华留学生至今,已先后培养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古巴、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115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国际学生,擦亮“留学长大”品牌。
据长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伟介绍,在国际学生招生工作中,学校积极搭建境外融媒体平台宣传招生项目,吸引生源,同时通过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等部委合作,联系生源国驻华使领馆,扩展招生渠道,提升生源质量。截至2024年年底,长安大学在校国际学生规模达2015人,其中学历生为1531人,位居陕西省高校第二。
为全方位服务国际学生成长成才,长安大学通过建立师生联系“八个一”制度,充分掌握国际学生思想动态;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形成从招生到毕业全链条的“一网通办”服务模式;通过“四进一路”(即进政府、进企业、进乡村、进革命旧址、重走丝绸之路)等方式,在国际学生国情教育中深度融入国家总体战略规划,为国际学生培养构建了全周期、多维度的支撑体系。
主动作为高质量培养来华留学生,积极谋划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征程中,长安大学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
学校紧抓建设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机遇,入驻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采用“大共享+小学院”教学模式,将试验区国际学院打造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留学重要目的地和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与马尔代夫维拉学院合作共建汉语中心,以“专业培训+汉语推广”为办学特色,打造马尔代夫青年人才发展培养中心、中国企业海外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征途漫漫,笃行致远。未来,长安大学将继续主动谋划、科学布局,持续探索、不断创新,以构建行业特色型高水平大学国际化发展新格局为目标,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