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中国交通报》以《长安大学以科普之力发出交通强国最强音》为题,报道我校公路交通博物馆讲解员队伍传递交通科技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弘扬“两路”精神。报道全文如下:
来自不同专业,却同样传递着交通强国的青春之声,他们就是公路交通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协会(简称协会)。协会以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为依托,传递交通科技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弘扬“两路”精神,讲述一代代长安大学学子努力建设交通强国的使命担当。
在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中,协会成员、东北姑娘张敔婷从家乡除雪的困难说起,生动讲述了“自融雪路面”这项交通技术。“这项‘黑科技’在我的家乡吉林长春已‘生根发芽’。通过这段2021年拍摄于长春高速公路的视频可以看出,自融雪路面应用效果显著。”凭借生动的讲解,张敔婷获得此次大赛二等奖。
除了技术讲解,文化传播也是科普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接待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专家组时,协会成员代瑜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当时讲解的第一个展区是‘丝绸之路’,我站在公路交通博物馆,告诉外国友人,丝绸之路就是从我们脚下的古都西安出发,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长安大学变成了展示我国科技和文化的窗口。”代瑜回忆道。
娴熟的走位、流畅的讲解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训练与打磨。据协会指导教师张晓航介绍,每一名志愿者加入协会之后,都要进行语言表达、讲解稿撰写、仪容仪表等方面的培训,要积累约4万字讲解稿、经历一个月实习期后才能上岗。“讲解中我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走位,甚至每一处表情和语气的变化都经过上百次排练。”张敔婷说。
依托公路交通博物馆丰富的展陈资源,志愿者们深入挖掘公路交通领域的科技知识、文化内涵,针对不同参观人群整理编撰了五大类别20余万字的特色讲解稿。目前,协会承担了博物馆90%的讲解接待工作,接待参观量超14000人次,在传播交通科技知识、传承交通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科普讲解更加直观有趣,是科普工作者的目标。为更好地讲述新时代交通发展故事,公路交通博物馆的志愿者们主动走进重大工程建设一线,对话工程建设者,亲身感受交通科技的快速发展,通过拍摄制作科普视频等方式,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传递给更多人。
2024年4月,协会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前往广东广州、珠海、中山等地,聚焦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等跨海集群工程,开展了一次湾区特大桥调研活动。
调研期间,志愿者们深入了解了路面新型材料、风洞及桥梁抗风等方面的先进技术,积累了约35000字的文字素材和近900分钟的视频素材,剪辑制作了《走进风洞》系列视频,直观介绍了桥梁抗风与风洞试验相关知识。该系列视频入选“中国公路学会年度最受欢迎的公路科普作品”,并在2024年西安市未央区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2024年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周等活动中展示。
在公路交通博物馆的支持下,协会志愿者致力于探索新的科普形式,参与制作了《筚路蓝缕通天路》《起而行之,笃行不怠》等思政微视频、《走进隧道》《港珠澳与白海豚》等科普公益视频、《会思考的绿波》《自融雪技术:给路面贴上长效暖宝宝》《风洞实验室:吹出来的桥梁新科技》等30余堂科普精品课等,生动展示了我国交通科技的发展。
在科普工作中,志愿者们深化了对交通领域科学技术的认识,“两路”精神和“交通报国”的信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扎根于他们心中。“讲解中,会提到一代代交通人尤其是长安大学交通人怀揣美好愿景、服务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故事,这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两路’精神的内涵。作为新一代长安大学学子,我将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学好专业本领,为行业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张敔婷说。
在香山大桥,代瑜爬上了70米高的桥塔脚手架。“那一刻,我觉得做一名交通工程师真好,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代瑜说,“交通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勇敢,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只要想去,就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我将在交通科普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讲好‘交通强国’故事,做好‘交通报国’的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