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体刊发我校教授文章《为乡村振兴战略“铺路架桥》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3日 00:00作者:王雯璟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近期《光明日报》第七版“光明视野”栏目,以专家点评形式发表了我校教授贺宏斌的点评文章:为乡村振兴战略“铺路架桥”。《光明日报》、光明网、求是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农业大学经管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该篇点评文章进行了转载报道。


媒体报道链接如下:

《光明日报》、光明网:为乡村振兴战略“铺路架桥”

https://share.gmw.cn/news/2022-03/25/content_35611136.htm


《求是》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学习平台--求是网:为乡村振兴战略“铺路架桥”

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2-03/25/c_1128502561.htm


《经济日报》主办的中国经济门户网站--中国经济网:为乡村振兴战略“铺路架桥”

http://views.ce.cn/view/ent/202203/25/t20220325_37433521.shtml


中央级综合性大报《农民日报》建设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中国农业新闻网:为乡村振兴战略“铺路架桥”

https://mp.weixin.qq.com/s/a1zOa6cxR_fVccjdySiRnA


中国农业大学经管新闻网:为乡村振兴战略“铺路架桥”

https://mp.weixin.qq.com/s/Tes0eBS2EMQ9_s1ScxIb4A


为乡村振兴战略“铺路架桥”


“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扶贫的庄严承诺。在乡村振兴中,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地位十分重要。通畅的乡村道路不仅能够方便村民出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还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增加村民消费需求。


“四好农村路”让党心与民心更亲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对农村公路助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寄予了殷切期望。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主要内容的“四好农村路”建设热潮在全国掀起,农村地区“出行难”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农村公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农村地区,更需要政策与技术等全方位扶持。“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农村交通改善提供了充分的扶持与保障,一条条柏油路、一座座桥梁打通了悬崖峭壁、高山峻岭造成的阻隔,连了镇,连了村,更连了民心;广大农村地区通了路,通了车,更通了幸福。


农村公路为农民群众畅通了致富路。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34628亿元,新改建的238.6万公里农村公路中,半数以上在原贫困地区。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38.2万公里,沿线乡村正在因路而兴、因路更美、因路致富。“致富路”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条件,使他们实现了“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的美好梦想。下一步,500万公里的农村“致富路”规划蓝图,快马加鞭的农村公路立法步伐,以及“路长制”等十余项政策标准规范织就的“保护网”,将让更多的乡间路变成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畅通乡村路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解决乡村“出行难”问题,不能套用一个模式、不管不顾地架桥修路,而是要因地制宜、精准研判,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以最优方案方便居民出行。以“悬崖村”为例,如果修路,当时测算需耗资4000万元以上,占“悬崖村”所在昭觉县全年财政收入的2/5。而投入100万元,用6000多根钢管搭建2556级“天梯”,不仅使“出行难”的悬崖变成了安全省时的台阶,也有了开通无人机邮路、发展农业产业的条件,还将小有名气的村子升级成了乡村振兴旅游目的地。同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一部分群众的安置问题。这样一套“绣花”功夫,使“悬崖村”成了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修建的是路桥,改变的是乡村面貌,拉近的是党心与民心。未来,我们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建设,让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更加畅通无阻。



(审稿:马静 网络编辑:黄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