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开展“重温烽火映初心 光影述史励担当”红色观影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9日 16:48作者:图书馆来源:图书馆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之际,为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厚植馆员爱国情怀,9月5日下午,图书馆党总支开展“重温烽火映初心 光影述史励担当”《南京照相馆》观影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民主党派、馆员群众共同参加活动。


《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沦陷为背景,以“照相馆”这一微观空间为切口,将宏大的历史具象于普通人的生死抉择之中。邮差苏柳昌、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戏曲演员林毓秀、受伤的宋班长等人,在战争笼罩下的照相馆中暂时避难。他们围绕着照片的洗印与传播,与日军斗智斗勇。影片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叙事,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暴行,深入刻画了普通民众在绝境中的觉醒与抗争,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与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这次观影,引发了大家对于历史、人性与责任的深刻思考,激发了图书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工作干劲。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工作,勇于担当,共同为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党员观后感:


图书馆第一党支部 宁晓红: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我的心情异常沉重,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叙事,让我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时刻警醒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上参阅部队中“抗战英雄部队”的旗帜,与首次亮相的战略新质力量并肩而行。这象征着我们从历史的苦难中走来,从未忘记来路,并将历史的教训转化为迈向未来的强大动力。南京大屠杀是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悲剧。我们要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今天的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更无惧任何风浪,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


图书馆第一党支部 刘涵:光影流转间,《南京照相馆》用细腻的镜头,将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与普通民众的抗争精神娓娓道来。影片以照相馆为切口,让一张张定格苦难与坚守的照片,成为历史最有力的见证。主角冒死守护影像的身影,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真相的执着。回望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伤痛,而是为了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传承不屈的民族精神。我们当以史为鉴,把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转化为立足岗位的担当。唯有牢记先辈牺牲、坚守初心使命,方能在时代征程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奋斗篇章,让和平之花永续绽放。


图书馆第二党支部 田宇翔:今日观影《南京照相馆》后,久久心绪难平。影片以三重叙事揭开历史伤疤,更在黑暗中点燃守护真相的星火。王骁饰演的老板从苟且偷生到愤然反抗,邮差阿昌从胆小沉默到以命相搏,直到最后大家看着一张张祖国大好河山的画片,齐声喊出那句寸土不让!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并非生于和平年代,而是站在强盛的国土上。我愤怒于日军的残暴虚伪,他们将南京城化作人间炼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妄图用“中日亲善” 摆拍掩盖罪行;悲痛于无数同胞生命消逝,长江水都被无辜人们的鲜血染红;也感动于普通百姓在绝境中展现的勇敢担当,面对民族大义却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以生命守护历史真相。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不仅要从小铭记历史,更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书馆第二党支部 李旭芬:当《南京照相馆》的几个字缓缓出现在屏幕上时,影院内一片寂静,我想此刻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沉重。电影中的每个镜头宛如一把无形的尖刀,好似再次戳中我们每个国人的胸口,将南京大屠杀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血淋淋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导演不是用血腥暴力来展现那段苦难的历史,而是用各种隐藏的暗示,让我们可以不通过血腥暴力的镜头,一样感同身受同胞的绝望和愤怒。伊藤秀夫表面上温文尔雅,甚至为阿昌等人提供通行证和食材,可实际上却是蛇蝎心肠,他将我们同胞的生命视为草芥,一边用镜头记录血腥屠杀场景为乐,一边又妄图用“仁义礼智信”来粉饰自己的暴行。翻译官王广海,在利益与良知间摇摆不定,他起初为讨好日军,以为可以重见天日,却在亲眼看见家人和同胞的悲惨遭遇后,内心的挣扎与悔恨愈发强烈,最终在觉醒中付出了生命代价。最让我动容的是影片中那些平凡的百姓所展现出的伟大勇气与人性光辉。这部电影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沉重与残酷。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南京照相馆》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要用实际行动捍卫历史的真相,守护和平的曙光。


图书馆第三党支部 崔玲玲:《南京照相馆》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血腥,而是用一家小照相馆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记录”与“留存”的故事。“只要底片还在,历史就不会被抹去。”这句话像一根细针,轻轻刺进了我的心里。影片中有一幕让我久久难忘: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到照相馆,想拍一张全家福,却在拍照前一刻被炮火夺去生命。那张未完成的合影,成了永远的遗憾。而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能安心带孩子读书、看电影、走进图书馆翻阅历史绘本,这本身就是无数牺牲换来的珍贵日常。作为一名母亲,我更加懂得和平的分量;作为一名馆员,我也更明白,我们有责任把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记忆,传递给下一代。在图书馆工作多年,每天接触的是书架上的典籍、桌上的文献、电脑里的数据库。我曾以为,这些不过是“资料”而已。可此刻我忽然明白:我们日日整理的那些抗战史料、口述档案、老照片集,不也正是一个个“底片”吗?它们沉默地躺在书库里,却承载着民族最沉痛也最坚韧的记忆。我们或许不写文章、不上讲台,但我们让这些记忆得以被查阅、被看见、被记住——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担当。平日里,我很少站在聚光灯下,也鲜少参与宏大叙事,但正是这份贴近日常、贴近师生的岗位,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细微力量。《南京照相馆》让我明白,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它就藏在每一张照片、每一页纸、每一个愿意倾听和讲述的人心中。而我们这些普通的图书馆员,正是这条记忆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无声处,听见历史的回响。


图书馆第三党支部 鲁琛琛:第一次陪孩子观影时,我的关注点更多在于如何向年幼的孩子解释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第二次集体观影,我在更加庄重的氛围中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两次观影,两种心境,却指向同一个信念:历史需要被看见,记忆需要被传递,精神需要被传承。第一次是“带孩子看”,是家庭教育的启蒙;第二次是“与同志共看”,是党性修养的淬炼,更是职业使命的升华。作为党员馆员,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叙事中,更体现在我们日常的每一次服务、每一场活动、每一次与读者的思想交流中。《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一记沉重的警世钟。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记忆不容断裂,责任就在当下。未来,我将继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政治责任感,立足图书馆岗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让抗战精神在书香中延续,在青年心中生根。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审稿:魏奕  网络编辑: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