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国际教育学院组织国际学生赴内蒙古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8日 18:37作者:国际教育学院来源: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工作处

7月下旬,国际教育学院组织来自10余个国家的20余名国际学生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开展“驼铃新韵·丝路草原”暑期社会实践。学生们在8天行程中横跨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包头三市多地区,以生态治理、非遗传承、历史文脉为线索,全景式体验了草原文明与现代中国的交融发展。



库布其沙漠的烈日下,国际学生们亲身参与了一场治沙科技实践,见证了“绿水青山”理念的实践。在达拉特旗的沙丘上,他们学习草方格固沙技术,亲手扎下麦草网格。巴基斯坦学生穆娜感叹道:“这片黄沙中生长的绿色生命,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说明中国人的治沙智慧!”


在和硕恪靖公主府,国际学生们触摸到了清朝的“和亲外交”。这座始建于1697年的王府,四进五重院落保存完整。内蒙古博物院的“飞天神舟”展厅则引发了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来自加纳的计算机专业学生雷蒙,在神舟飞船返回舱前与契丹黄金马鞍展柜间来回踱步:“草原民族征服马背的勇气,今天化作了征服星辰的雄心。”



塞上老街的青石板路上,国际学生们在570米长的明清建筑群中寻找文明印记。百年老店“三元成”的莜面香气中,他们学习分辨辽代铜镜、蒙古马具的纹饰特征,文化不再仅是展品,而成为可触摸的生活方式。


希拉穆仁草原的晨雾中,国际学生们住进蒙古包,体验游牧生活真谛。达茂联合旗的牧民教他们用套马杆驯服烈马,在祭敖包仪式中吟唱长调。


夕阳西下,当学生们在希拉穆仁草原策马远眺,地平线上的普会寺金顶与风车矩阵交相辉映。来自摩洛哥的研究生欧阳在实践笔记中写道:“草原丝路从未消失,它只是从驼铃古道化作数据洪流,从马背传唱变为云端共享。而文明对话的密码,始终藏在这片土地共生共荣的基因里。”


(审稿:吕卫东  网络编辑: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