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不断深化交流合作 开放式办学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8日 09:25作者:党委宣传部来源:《长安大学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主动服务国家建设和对外开放大局,坚持开放式办学,不断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走向深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交流新格局,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全面加强战略合作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深度融入国家建设和行业发展大局,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推进与地方、行业、企业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合作交流更加走深走实,为国家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学校不断深化“四部一省”共建和校地校企合作,深入实施重大工程项目联合攻关计划,围绕“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交通强国、新基建、“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展开合作,协同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在特殊环境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建养、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现代城市与现代交通协同、交通节能减排、地质灾害预警防控、土地订单化整治等方面取得突出科研成果,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持续深化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先后成立现代交通科学研究院、黄河科学研究院、秦岭生态环境研究院、川藏铁路工程研究院、长安大学智慧油气田研究院等一批实体科研机构,打造区域人才培养高地和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面向未来、辐射全国重要区域、重要城市群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学校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构建“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经理人公司”的“嵌入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连续8年获评“陕西省优秀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先后获秦创原春种基金、“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资助20余项,获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不断开拓校地校企合作新局面。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科学研究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


学校着力打造国际科研合作高端平台,深入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持续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体系建设,获批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新增“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为提升我校国际合作科研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依托重大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校与100余所国(境)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国(境)外合作高校及科研机构总数达到178所,有力推动了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增强了学科及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创新能力,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十年来学校获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49项,获批经费2200余万元,发表SCI、SSCI、A&HCI检索高水平论文7600余篇。学校持续开展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增强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与共享,助力中国交通技术标准走出去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举办(承办)60余场高水平国际会议,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全力参与并推动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举办,承办第四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举办多边公路工程标准对接国际论坛,成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国际顾问委员会,力推中国标准走出国门;十年来,共有国(境)外代表团360余批次来校进行教育交流访问,派出校院级代表团组50余批次赴国际知名高校交流访问,国际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开展。学校主办的《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和科睿唯安ESCI数据库,为进入SCI数据库创造了有力条件,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汇聚优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引入各类教育资源尤其是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深度开展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大力开展合作办学,持续打造国际化办学新高地。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合作开展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双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先后获批立项建设;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获批建设;学校还积极参与共建尼日利亚交通大学,为中国交通企业走出去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校大力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依托获批的580余项国家外专引智项目,学校聘请了短期外籍专家来校讲学交流及合作科研3300余人次,聘请长期外籍专家来校从事教学科研190余人次。通过国家资助、学校资助、企业资助以及自费公派等形式,派出各类教师出国访学交流2600余人次,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25%,广大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访学、参赛、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国际化专业素养,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均实现了重大突破。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了60余项学生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目前学生中外联合培养项目达到80余项。同时,依托我校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通过积极申报,获批优本项目、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促进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项目70余项,累计资助经费4100余万元。依托以上项目,共派出学生2200余人次赴海外交流学习。


自1956年招收留学生开始,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来华教育,累计培养来自115个国家的留学生7000余人,“留学长大”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十年间,我校来华留学教育飞速发展,留学生教育管理更趋精细化、信息化,留学生规模不断增大,留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研究生已成为留学生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不断强化留学生校企联合特色培养模式,先后与中国路桥、中国土木、陕汽控股、招商局集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合作培养高层次属地化留学生,成立“一带一路”工程教育中心,为中国交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除专业教育外,学校还通过文化课程、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让国际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很多优秀留学生校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广泛汇聚各方合力开放办学领域不断扩大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四部一省”共建优势,不断完善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模式,推进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资源共享,健全高效合作对接机制,保障社会合作渠道畅通。近十年来,先后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空军工程大学、中交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170余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争取相关部委、陕西省对学校的支持,推进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合作交流,构建了高校政产学研长效机制。


校友是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也是母校的闪亮名片,学校高度重视校友会建设和发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和完善覆盖面广、资料齐全、层级细化、更新及时的校友管理信息化平台以及校友互动新媒体平台;不断扩宽校友服务领域,积极为校友及校友单位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作报告、走访各地校友会等形式,搭建起母校与校友情感交流和协作共赢的桥梁,促进母校与校友共同发展。组织开展了建校70周年校庆系列互动、“对话:超级工程中的长大力量”“梦起长安、探知地球——杰青校友回母校”“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等重大活动,广泛宣传优秀校友事迹。通过搭建教育基金会众筹平台、校友企业家联盟、校友创新创业中心、科技成果共享库、一流人才培养基金、一流学术发展基金、一流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金、一流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一流文化建设基金等合作平台,有效连接汇聚学校资源、校友资源以及校友所在地的社会资源,促进母校与校友合作共赢,实现事业共创共享。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着眼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持续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着力构建开放式办学新格局,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资料来源:国际合作处科学研究院社会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


(原载于《长安大学报》2022年12月27日 第3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