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8日 09:31作者:党委宣传部来源:长安大学报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系统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更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各方面、全过程,着力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着力营造良好育人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引导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开展主题宣传教育,举办“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团日等活动千余场;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培训学生骨干1.7万余名;积极选树先进典型,195个集体和个人获评“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先后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一年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林启和,投身雷神山医院建设的“00后”徐卓立等青春榜样;聚焦爱国主义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创业等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10万余人次,获得“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陕西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省级以上表彰120余项;把志愿服务作为激发团员先进性的生动课堂,选拔百余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开展扶贫支教工作,打造“生命之光计划”“善行100”等志愿服务品牌,造血干细胞捐献人数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加强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探索,培育了“地球文化节”“交通文化节”“汽车文化节”等一批可示范、可引领、可持续的特色精品项目。学校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1项,在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79项。


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深入实施“三项工程”“三个计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绕教育质量提升,打造“新生教育工程”“一院一品”“彩虹心理”“榜样的力量”“石榴籽”等学生教育品牌;深入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与资助计划,形成“奖、贷、助、勤、补、免、偿”七位一体学生资助体系,资助育人功能持续强化;持续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通过培训、考核、竞赛、沙龙等形式,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和水平,70余名辅导员获得省级以上荣誉表彰;推进“学生社区+”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安全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智慧社区”四位一体的高品质育人阵地,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稳步推进。学校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个学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获评全国资助工作双典型(优秀个人案例和优秀单位案例)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入选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心理育人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库。


充分挖掘凝练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构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行业思政”行业特色高校育人模式。按照“关键课程”“核心课程”“灵魂课程”标准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名教师分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示活动特等奖、二等奖,8名教师在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中获得“教学标兵”称号。开设“交通强国”等7门行业思政通识课,让专业课程变得有情怀、有温度。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7门课程获批陕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组织开展工程专家、优秀校友进校园活动,在港珠澳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等我校深度参与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现场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好专业本领、投身国家建设的理想与豪情。


聚焦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着力构建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十年来,学校聚焦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着力构建行业特色型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以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为牵引,不断加强专业建设,50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先后获批1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制定出台《长安大学教材管理办法》,推进教材研究、编写、选用、推广、评优工作,着力构建高质量教材体系。公路学院获评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先进集体,20部教材获批陕西省优秀教材奖。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高水平智慧教学体系。建成并投用智慧教室、国际化教室49间,开展混合教学、翻转课堂、虚拟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改革,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个、陕西省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新增在线开放课程123门,6门课程入选“我国首批向印度尼西亚提供的高水平慕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试点课程150门,3门课程入选陕西高校慕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


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教学名师培育和教学团队建设,先后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各类育人先进典型。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教师队伍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全面实行弹性学制与完全学分制改革,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走向深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6项,获批国家级“四新”项目17项(其中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3项),省级“四新”项目18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4项。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等各类学会研究课题、优秀成果207项,包括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在内的全国性教学竞赛奖励45项。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专业素质的一流人才


学校聚焦全面推进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专业素质的一流人才。


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途径,聚焦“1234”改革任务(即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一条主线,推进未来交通学院和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两项改革试点,开展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培养机制和教育评价三项改革,构建研究生思政育人、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和质量保障四个体系),实施思政教育领航、拔尖创新人才能力提升等十项行动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新增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陕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6项,29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入选国家级、省级专业学位案库,46篇论文获陕西省及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深度参与交通强国试点任务、港珠澳大桥智能运维、川藏铁路灾害风险防控等重大项目的科研工作,在工程科研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建设。


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第一课堂引领、第二课堂提质、第三课堂强能,探索具有长大特色的“制度链、协同链、创新链、保障链、成果链”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切实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专利资助与奖励、创新创业优秀骨干培养、创新创业训练与竞赛专项资助等一系列计划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成果转化机制日趋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不断加强,在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评“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陕西省双创示范高校”“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陕西省高校中小企业孵化基地”“陕西省和西安市众创空间”等,打造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创”新高地。


毕业生就业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直观体现。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强化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全员工程”,着力构建行业特色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持之以恒做好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出台就业招生联动机制,加强就业与招生工作、人才培养的协调联动;加强就业指导,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观教育、线上面试技巧和简历提升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各类校园招聘活动,引入优质企业进校园;实施“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就业市场;全方位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建立困难群体就业台账,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强化就业价值引领,引导毕业生到社会最需要的基层岗位去奉献青春。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高位稳定;长大学子主动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40%以上毕业生扎根西部,学校引导基层就业工作入选“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100个典型案例”;65%以上毕业生投身重点行业、重要项目和重大工程,以“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著称于业界,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高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知识和跨文化沟通合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十年间,我校来华留学教育飞速发展,留学生规模不断增大,学生数量从十年前的 200 人发展到如今的 1700 余人,国别近百;留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研究生已成为留学生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学校留学生管理更趋精细化、信息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也成为我校来华留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除专业教育外,我校还注重留学生国情教育,通过文化课程、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让国际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戈普塔、伊力哈穆、英勇等多位校友为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合作举办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双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国首个公路交通领域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先后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在学位课程英文教学的基础上,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引进专业机构的雅思、托福考试培训师资,面向全校开设语言培训班,每年暑期开设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定期开展留学指导、专业发展规划,组织学生参与海外交流项目和专业实习,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保障。首届105名毕业生中,有出国意向的40位学生均获海外名校 offer,88%的学生赴帝国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QS排名前100的顶尖大学求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初步彰显。


着力推进国家公派留学,不断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途径。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项目70余项,累计资助经费4100余万元,派出学生2200余人次赴海外交流学习,接收港澳台地区高校300余名学生来校学习交流,学校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确定的全国首批25所优本项目改革试点院校之一。


自2009年起,学校在传统优势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国际班,持续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柔性化专业教育,建立了全新的国际化涉外型路桥类本科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为交通行业培养了1600余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中国海外交通企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踏上新征程,高校肩负的使命艰巨而光荣。长安大学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书写新的奋斗篇章。


(本文资料来源: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团委、宣传部、招生就业处、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


(原载于《长安大学报》2023年11月18日 第344期)